Z:首先,能否与大家分享一下设计 巨型装置作品《Go With The Flow》的灵感?A:《Go With The Flow》的灵感始于我在 RIMOWA 檔案馆中所看到的 1969 年 Transportkästen 乐器箱,那是为低音提琴和小提琴所设计的,我深深着迷于其轮廓线条如何重新定义了行李箱的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发展出以「收纳」为核心的结构设计。
Z:《Go With The Flow》探索了灵活性和刚性之间的对比,能否带我们了解更多当中的创作过程,以及如何构思出螺母和螺栓连接铝製模组的技术挑战?A:一直以来,我的雕塑创作始终着迷于「柔韧」与「刚硬」的对比关係,无论是视觉形态或概念内涵。我深信艺术创作从无单一的「正确」法则,而是过程中的每个选择,最终形塑出作品的独特样貌。在《Go With The Flow》这件作品中,我特别关注如何透过创作觉察周遭环境,并找出那些能建立信心的元素;亦透过可动部件与螺栓的结合,展示多变的组合可能性。这种「模块」设计,不仅为雕塑注入视觉动能,更突显了创作表达本身的流动本。而螺栓的使用尤其含有深层的意义 —— 既是连结的象征,也隐喻着万物归一的哲思,去引导观者思考,离散的部件如何共构完整?
Z:从你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积极拥抱变动的态度,那你是怎样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你的艺术语言?A:《Go With The Flow》的核心精神,在于培养拥抱变动的柔韧性。这绝非被动顺从,而是需要建立积极心态。年少时穿梭于多元文化间的经历,深刻形塑了我的世界观与艺术抉择,也教会我审慎对待每个经验(儘管意外总难避免),更让我觉察到「空间」作为创作媒介的丰富可能 —— 澳洲与香港截然不同的地理对比,如今已成为我雕塑创作与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石。我深信在当代瞬息万变的世界里,韧性、想像力与勇气都是缺一不可的;而我也钟情于抽象形态的创作,希望能透过构图邀请观众对话,激发对艺术的多元诠释与共鸣。
Z:你的作品《Go With The Flow》是在谈论「顺应」的智慧。回顾你在澳洲与香港之间的迁徙经历,当中有哪些深刻或特别的体悟吗?A: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都怀抱着对成就与拥有的渴望。对我而言,最初的期望是能永久居留于澳洲,专注磨练雕塑技艺,但世事难料,终究未能如愿长留。当时想到要返回香港,心中确实充满忐忑。不过如今回首,才明白这段转折其实别具意义。而这段往返澳洲与香港的经历让我深刻体悟到:往往越是执着追求的事物,反而越是难以企及;而那些未曾预期的机缘,却总在意料之外翩然而至。生命充满惊喜,我逐渐学会拥抱变动,明白顺应生命之流,反而能将我们带往意想不到的精彩境地。
Z:从刚性的金属材质中呈现柔韧的生命态度,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反差。你期望观众在欣赏这件作品时,能够有什么样的思考与体会?A:我深信「柔韧」和「适应」,正是《Go with the Flow》这件作品的核心精神。然而,「柔韧」常被误解为只是逃避困境的手段。事实上,真正的柔韧植基于深刻的理解 —— 既要明瞭自身与能力所及,也要洞察周遭环境的动态变化。这份全然的认知,方能让我们真正拥抱变通之道;而秉持这样的心态,我们不仅为他人留出空间,更为想像力开启无限可能。我也衷心感谢 RIMOWA 在合作过程中给予的信任与弹性,也期待与他们共同庆祝这段旅程的丰硕成果。
Z:回顾你过去的作品和展览 —— 从巴塞尔艺术展、个展「宝石和水晶」到这次与 RIMOWA 的合作,有否为你的创作带来了什么新的突破?A:抽象雕塑始终令我着迷,正因其与生俱来的可塑性与多元组合的可能。在过往的创作中,我经常采用棱角分明的建筑语彙,去塑造出刚硬锐利的雕塑形态;而此次与 RIMOWA 的合作,标誌着我创作历程的新篇章 —— 能保留个人标誌风格的同时,亦大胆融入全新元素,特别是铅笔屑形态的实验,将流动的线条结构融入作品,是完美呼应了《Go with the Flow》的创作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