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专访 艺术家潘星玮 Anton Poon】流动城市札记!在流动中寻找平衡,开展 RIMOWA 与他的铝製狂想
来源:https://ztylez.com/art/artnews/2025/04/09/292782/
作者:Louyi Wong
分享:
每一个行李箱都承载着故事,每一次启程都可能开启意想不到的篇章。对艺术家潘星玮(Anton Poon)而言,那个陪伴他往返香港、澳洲的 RIMOWA 行李箱,不只是旅途中的忠实伙伴,更成为了启发灵感的摇篮。当沟槽纹理在机场灯光下流转,当轮子滑过不同城市的街道,一个关于「流动」与「归属」的创作计划悄然成形。
这次,这位游子艺术家受邀与德国高级行李箱品牌 RIMOWA 展开跨界对话,以其 1969 年的经典乐器箱为灵感,打造出一件令人屏息的巨型装置作品《Go With The Flow》。那逾 3 米的银色雕塑中,不只延续了 RIMOWA 标誌性的工业美学,更在坚固中注入了意想不到的柔韧 —— 源自于铅笔屑的灵动曲线,亦是对生命韧性的优雅诠释。在这件作品里,我们看见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将旅途中的所见所思,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视觉诗篇。

这是一个关于追寻与回归的故事,关于一位创作者如何在跨文化流动中,在金属与记忆的交织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答案。而这个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闪耀着银光的沟槽之间。

A:Anton PoonZ:ZTYLEZ

Z:首先,能否与大家分享一下设计 巨型装置作品《Go With The Flow》的灵感?A:《Go With The Flow》的灵感始于我在 RIMOWA 檔案馆中所看到的 1969 年 Transportkästen 乐器箱,那是为低音提琴和小提琴所设计的,我深深着迷于其轮廓线条如何重新定义了行李箱的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发展出以「收纳」为核心的结构设计。

Z:因为这次合作的箱子是小号盒,那好奇地想问一下,你平日喜欢听哪类型的音乐?A:在日常生活中,我总会根据当下的心情与活动而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例如,在悠閒时光中,我喜欢旋律优美的 R&B 乐曲,享受音乐与自我、环境之间产生的和谐共鸣;而当我在工作室创作或需要处理高强度工作时,则会倾向选择摇滚或鼓打贝斯来激发能量。于我而言,取向的关键是选择与当下情绪状态一致的音乐,这有助于增强和肯定当下的感受。

Z:那在你的音乐记忆中,有没有哪首乐曲对你特别重要?A:每当回想起与音乐和小号的连结,总会唤起童年温馨记忆。清晨与家人共进早餐时,父母经常播放《The Year 1812, Solemn Overture, Op. 49.》。他们选择这首曲子没有特别原因,纯粹出于喜爱。对我来说,那是如此充满生命力的音乐,总能为晨间时光注入活力。儘管后来我了解到这首乐曲的历史背景,但我更为珍视的,始终是它在那些家庭时光中为我带来的振奋与欢愉。

Z:回到这次的作品之上,是什么推使了你决定要以铅笔屑的形态为创作主题?A:在创作的过程中,发现铅笔屑优雅垂坠的弧度意外成为重要灵感来源 —— 它们与地面接触时形成的自然曲线,令我着迷。然而,为了呈现最终造型,我融合了多种看似相似却各具特色的形体与纹理。所以这段创作旅程,不仅深化了我对周遭环境的感知,更让我体悟到,创作过程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发现之旅。

Z:那从日常的铅笔削屑到巨型雕塑,你是如何转化这个创作意念的?A:雕塑最引人入胜的特质之一,正是其与生俱来对空间的渴望,以及与周遭环境建立的深刻连结;而空间犹如不可或缺的伙伴,不仅能让雕塑得以充分展现其本质,更在与环境的对话中获得完整意义。这次,我受铅笔削屑所启发 —— 这些很微小且容易被忽视的物体,透过放大它们的形态,赋予它其崭新的存在感,邀请观众以全新视角,重新发现平凡事物中蕴藏的美学价值。

Z:《Go With The Flow》探索了灵活性和刚性之间的对比,能否带我们了解更多当中的创作过程,以及如何构思出螺母和螺栓连接铝製模组的技术挑战?A:一直以来,我的雕塑创作始终着迷于「柔韧」与「刚硬」的对比关係,无论是视觉形态或概念内涵。我深信艺术创作从无单一的「正确」法则,而是过程中的每个选择,最终形塑出作品的独特样貌。在《Go With The Flow》这件作品中,我特别关注如何透过创作觉察周遭环境,并找出那些能建立信心的元素;亦透过可动部件与螺栓的结合,展示多变的组合可能性。这种「模块」设计,不仅为雕塑注入视觉动能,更突显了创作表达本身的流动本。而螺栓的使用尤其含有深层的意义 —— 既是连结的象征,也隐喻着万物归一的哲思,去引导观者思考,离散的部件如何共构完整?

Z:从你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积极拥抱变动的态度,那你是怎样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你的艺术语言?A:《Go With The Flow》的核心精神,在于培养拥抱变动的柔韧性。这绝非被动顺从,而是需要建立积极心态。年少时穿梭于多元文化间的经历,深刻形塑了我的世界观与艺术抉择,也教会我审慎对待每个经验(儘管意外总难避免),更让我觉察到「空间」作为创作媒介的丰富可能 —— 澳洲与香港截然不同的地理对比,如今已成为我雕塑创作与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石。我深信在当代瞬息万变的世界里,韧性、想像力与勇气都是缺一不可的;而我也钟情于抽象形态的创作,希望能透过构图邀请观众对话,激发对艺术的多元诠释与共鸣。

Z:你的作品《Go With The Flow》是在谈论「顺应」的智慧。回顾你在澳洲与香港之间的迁徙经历,当中有哪些深刻或特别的体悟吗?A: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都怀抱着对成就与拥有的渴望。对我而言,最初的期望是能永久居留于澳洲,专注磨练雕塑技艺,但世事难料,终究未能如愿长留。当时想到要返回香港,心中确实充满忐忑。不过如今回首,才明白这段转折其实别具意义。而这段往返澳洲与香港的经历让我深刻体悟到:往往越是执着追求的事物,反而越是难以企及;而那些未曾预期的机缘,却总在意料之外翩然而至。生命充满惊喜,我逐渐学会拥抱变动,明白顺应生命之流,反而能将我们带往意想不到的精彩境地。

Z:那你在澳洲和香港的个人生活经历,加上这次与 RIMOWA 的合作,这些经验又是如何丰富了你的创作养分?A:作为一位穿梭于澳洲与香港两地的艺术家,这段跨文化经历形塑了我的创作视野,使我重新思考「旅程」的真谛 —— 它不只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思想、情感与文化的交融。每段经历都滋养着我的艺术创作,让我与更广大的观众产生共鸣,令我深刻明白到,无论是个人历程或协作之旅,每段「旅程」都是激发创意、丰润艺术过程的珍贵养分。

Z:那这次合作,有遇到什么难忘的事或有趣的启发吗? A:与 RIMOWA 的合作中,最令我惊讶的是他们对 Specialty Cases 的重视。过去,我一直将行李箱视为盛载日常旅行用品的容器,从未想过竟有专为乐器设计的专用乐器箱。而这次的创作使用了铝镁合金,对我来说是更是一大挑战,因为这是我首次将铝镁合金作为雕塑媒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材料处理、打磨抛光到表面处理,令我更深入地掌握了铝材的独特特性,发现这个过程与处理与其他合金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微妙差异。最终使我领悟到,亲手实践的经验,才是突破创作边界、挑战自我最有效的方式。

Z:这次选用铝镁合金作为创作媒材,除了呼应 RIMOWA 的品牌特色外,这个选择对你的艺术实践带来什么新的思考?A: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对创新与想像力都有着共同的追求。试想,若没有 1969 年那些金属与木材製成的乐器箱的重新构思,或许就不会有今日特别款系列的演进,这个思考过程本身就充满启发。这段与 RIMOWA 的合作历程,深刻影响了我的创作方法,特别是将铝镁合金作为主要媒材的实验,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可能性。相较于过往使用的厚重软钢,铝材的轻盈特性赋予作品更大的灵活性与创新空间,而我也热切期待能持续探索这种非凡材料的各种潜能。

Z:从刚性的金属材质中呈现柔韧的生命态度,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反差。你期望观众在欣赏这件作品时,能够有什么样的思考与体会?A:我深信「柔韧」和「适应」,正是《Go with the Flow》这件作品的核心精神。然而,「柔韧」常被误解为只是逃避困境的手段。事实上,真正的柔韧植基于深刻的理解 —— 既要明瞭自身与能力所及,也要洞察周遭环境的动态变化。这份全然的认知,方能让我们真正拥抱变通之道;而秉持这样的心态,我们不仅为他人留出空间,更为想像力开启无限可能。我也衷心感谢 RIMOWA 在合作过程中给予的信任与弹性,也期待与他们共同庆祝这段旅程的丰硕成果。

Z:回顾你过去的作品和展览 —— 从巴塞尔艺术展、个展「宝石和水晶」到这次与 RIMOWA 的合作,有否为你的创作带来了什么新的突破?A:抽象雕塑始终令我着迷,正因其与生俱来的可塑性与多元组合的可能。在过往的创作中,我经常采用棱角分明的建筑语彙,去塑造出刚硬锐利的雕塑形态;而此次与 RIMOWA 的合作,标誌着我创作历程的新篇章 —— 能保留个人标誌风格的同时,亦大胆融入全新元素,特别是铅笔屑形态的实验,将流动的线条结构融入作品,是完美呼应了《Go with the Flow》的创作主旨。

Z:那你希望未来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A:这段合作关係为我开启了崭新视野,未来我将持续探索「流动性」的概念,思考如何将这些创新形式,自然融入我的艺术实践之中。

RIMOWA 日期:即日至 2025 年 4 月 23 日地点:利园店铜锣湾利园二期 G04A-B & 104-105 号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