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tflix 犯罪影集《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 自上线以来席捲全球观众,被外媒誉为「近十年最接近完美的电视剧」。这部烂番茄 99%、仅四集的衝击之作以「一镜到底」手法拍摄,探讨 13 岁少年杀害女同学背后的真相,英国首相甚至公开支持在国会和学校播放。究竟这部现象级影集如何揭露当代青少年面临的危机与教育失衡?
《混沌少年时》虽非改编自特定真实案件,但创作灵感来自英国近年增加的青少年持刀犯罪事件。导演 Philip Barantini 与编剧 Jack Thorne、Stephen Graham(剧中饰演 Jamie 的爸爸 Eddie)深入研究多起青少年犯罪案例后创作而成。
部分情节参考自 Gitta Sereny 所着的《Why Children Kill: The Story of Mary Bell》一书,探讨 1968 年 11 岁女孩犯下谋杀案的背景因素。製作团队不只展现悲剧过程,更希望探讨行为背后被忽视的社会与家庭问题,以及网路文化如何影响年轻一代的思想与行为模式。
《混沌少年时》故事从某个清晨开始,13 岁少年 Jamie Miller 因涉嫌杀害女同学 Katie Leonard 而被捕。起初,Jamie 否认犯案,全家也坚信他是无辜的,直到警方出示监控录像显示他持刀袭击。随着警方调查深入,我们得知 Jamie 在学校遭受霸凌,曾被 Katie 在社交媒体上以特定表情符号嘲笑为「非自愿单身者」(Incel)。
剧情围绕案发后 13 个月间的四个时间点展开,分别是被捕当天、案发后第三天的校园调查、七个月后的心理评估,以及一年多后 Jamie 认罪前的家庭挣扎。每一集都从不同角度揭示这场悲剧背后复杂的社会成因。
全剧四集全采用「一镜到底」拍摄手法,没有剪接,每集约 50 分钟的连续镜头,如同纪实般带领观众走进现场。这种高难度拍摄要求演员与工作人员高度配合,一有失误就必须重来。第一集只拍 2 次就完成;第二集因跨越校园多场景,拍了 13 次;第三集虽主要是心理咨询对谈,但剧情情绪高涨,拍摄了 11 次;最终集包含高强度情感爆发与多场景转换,拍摄高达 16 次才完成。
饰演主角 Jamie Miller 的 Owen Cooper 是剧中最大惊喜。拍摄时年仅 14 岁的他,这是他首次演出戏剧作品!导演表示,一开始看到当时 14 岁的 Owen 就觉得他非常特别,第一次即兴演出就令人惊艷。剧中饰演 Jamie 爸爸的 Stephen Graham 指感受到「他不是在演戏,而是用自己方式面对现实世界」,编剧更称他「天生具备天赋能力」。
特别是第三集与心理医生的对峙戏码,Owen 从天真无辜到失控暴走的细腻转变,将少年的心理历程演绎得令人毛骨悚然。他必须背诵长达 50 分钟不间断的台词,持续呈现复杂情绪变化,被称为「怪物新人」绝非浪得虚名。
《混沌少年时》揭露了现代青少年间流行的社群媒体暗语文化。在第二集中,警探透过儿子才了解到这些看似无害的表情符号实际是青少年传递特定信息的加密语言。「红色药丸」emoji 源自《骇客任务》,原象征看清真相,但在 Incel 社群中转化为接受厌女思想的标誌;「爆炸」emoji 表达激进愤怒;「豆子」emoji用来指控他人为 Incel;「咖啡杯」表达对女性的轻蔑。
这些普通符号背后隐藏着专属 Z 世代的密码世界,让父母师长完全无法理解,形成代沟鸿沟。这部分剧情精准展示了网路如何将原本普通的青少年推向极端,以及成人世界对此的无知与束手无策。
剧中探讨近年欧美社会备受关注的「非自愿单身者」(Involuntary Celibate)群体。这一概念指各种「非自愿原因而无法建立恋爱关係的男性」,他们相信「80/20 法则」— 认为「80% 女性只会被 20 %男性吸引」。在这种思维下,他们将自己的单身归咎于女性的选择标准,认为性市场价值取决于外表和财富。
这种思想在男性导向的网路社群「男圈」(Manosphere)中传播开来,形成男性应成为「Alpha male」才能获得女性青睐的扭曲观念,而无法达到这一标准的男性则应团结起来反抗女性。Jamie 正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当同学 Katie 拒绝他并嘲笑他是 Incel 时,积压的愤怒与羞辱感爆发,最终走上不归路。
《混沌少年时》透过对比呈现不同家庭模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Jamie 来自表面正常的家庭,父亲艾迪没有酗酒或家暴,但展现典型父权结构:言辞就是结论,情绪不稳定,掌握家中绝对权威。Jamie 曾说「我爸脾气很差,但他从没打过我妈」,这句话显示了家庭中扭曲的标准。
相对地,警探路克与儿子亚当的关係则较为平等尊重。亚当虽同样遭受霸凌,却没走上仇女道路。影集细腻呈现这两种家庭环境如何塑造孩子对权力与性别的认知,暗示厌女情绪往往源自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价值观,而非单纯的网络影响,提醒观众从日常小事反思自身的言行对下一代的影响。
校园环境与教育系统的缺失是剧中另一重要议题。第二集的校园调查揭露 Jamie 长期遭受霸凌,学校却未能提供有效干预。老师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无能为力,显示出当代教育体系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与霸凌问题上的严重不足。当孩子们沉浸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缺乏足够的教育系统,他们如何健康成长?
当性别对立、仇视透过社媒放大,成人世界又有何应对之策?第四集 Jamie 的认罪过程中,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都必须反思自身责任,呈现出没有任何一方能完全逃避的共同失职现实,警示观众需要全社会合作才能预防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混沌少年时》已超越普通戏剧作品,成为社会议题讨论的催化剂。据 BBC 报导,英国首相 Sir Keir Starmer 对日益严重的网路厌女文化与青少年暴力问题表示忧虑,公开支持在学校和国会播放这部影集。
它引起广泛讨论,正因没有提供简单答案,而是通过震撼方式呈现问题,让观众思考:在数位时代,如何保护年轻一代免受极端思想侵害?父母与学校应如何调整教育方式以面对新挑战?家庭中哪些不健康模式需要审视?《混沌少年时》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忽视的危机与转机,促使各界正视网路时代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