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专访 台湾艺术家黄丽音】把幸运饼干带进美术馆?看她的材料诗学与文化拼贴,如何造就难忘的「相遇」
来源:https://ztylez.com/art/artist-story/2025/09/17/330780/
作者:Louyi Wong
分享:
在伦敦生活十余年的台湾艺术家黄丽音(Steph Huang),总能以日常物件为切口,将玻璃、金属与声音拼贴成既诗意又弔诡的装置。她将生活经验与记忆碎片转化为艺术语言,本月更首次于贝浩登(东京)举办个展「当相遇发生时(When an Encounter Takes Place)」。当中,她以独特的物件组合与空间布局,探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焦虑与希望;透过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不仅呈现出精緻的工艺美感,更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下人们共同的情感经验。
从壁纸残片到幸运饼干、从鸟笼到玻璃泡泡,黄丽音如何让看似平凡的素材转化为文化符号,带领观众思考当代社会的秩序、希望与不安?不如邀请她来一场对话,深入她创作语言与心灵地图的旅程。

Z:ZTYLEZS:黄丽音 Steph Huang

Z:看你的作品经常使用玻璃和金属这两种材质,你是如何想到要结合两者?S:我很着迷居家物件,像 mid-century、丹麦设计、新艺术风格,还有义大利的 Sottsass 派别。特别是在逛二手店和跳蚤市场时,总能找到令人怦然心动的东西。而金属和玻璃在灯具、桌檯上常见结合,这让我想尝试把它们放进作品里。
Z:那你在选择物件时,有没有甚么直觉或标准?S:既然是直觉就很难用文字记录下来,稍稍有一点可能性,不管状态再怎么糟,都会先背回工作室,即使埋在角落里,心上已经建好檔案,会再用几个月或年的时间慢慢整理、釐清思绪,需要的时候再使用。
Z:有否曾因某个物件,而花了很久才找到定位?S:的确都花了一些时间,也有很多还没安置的物品,才导致 studio 需要越换越大。但在寸土寸金的伦敦来说,也不是件永续的事情呢。
Z:那在创作时,尤其是要把两者(玻璃和金属)结合,有否遇到甚么困难吗?S:最大困难是这两种材质不好衔接,因此我发明了许多客製的五金。之前有用一根敲弯的钉子结合有机弯管和玻璃,在 install 的时候,还不小心被当成了垃圾(笑)。

Z:从绘画(二维)到雕塑(三维),这个转换如何重塑你对艺术语言的理解?S:多了一个维度总视野不免更加宽广、媒材的运用上也更多元,同时会有更多决定需要取舍。
Z:像壁纸图案在《The Gone Room》和《Dance in Cosmos》里的运用,你是如何萌生从家族记忆连结到更广的历史叙事方式?S:我们都只是历史洪流中小人物,四十年前流行的发泡壁纸也不会仅售出一组到祖父家,我喜欢用单一事件看向集体叙事,抽丝剥茧出一条故事的脉络。最近在作品中反覆出现的马斯奇诺樱桃,就意外的唤出很多相似年龄层的观者,小时候和手足争夺蛋糕上的战利品的故事。

Z:那于你,又是怎样看待「时间」这回事?S:虽然时间是流动且线性的,在《The Pipe Dream》中,想用泡泡的方式凝结出瞬间的水珠,在《Promenade Along the Time》中,用了瓢虫在透明管子里缓慢旅行的意象,似乎每次看向作品时,瓢虫就用前进了一步。
Z:从散落玻璃球到幸运饼干,是否都在探讨焦虑与希望?S:的确如此!生命如此神秘,特别是现今科学还没釐清我们从哪里来,未来要往哪里去的时候,希望可以专心地活在当下。

Z:然而,在另一个作品《Urban Symphony》中,鸟笼与鸟鸣声更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于你,声音如何拓展了作品的叙事?S:展场中没有鸟却有鸟鸣声,就像在东京的十字路口行走时一样弔诡有趣。我觉得声音特别具有侵略性,除非带着高规格抗噪耳机,否则很难在生活中下令让耳朵「关机」,即使五分钟也不行。
Z:你提到自己受到 Luigi Ghirri 的影响、为你对摄影带来启发 —— 摄影是相遇、发现与辨识发生的空间。当观众在与你的作品互动时,你希望创造怎样的空间体验? S:虽然单独的作品还是需要仰赖观众的主动观看,不同尺寸材质的作品之间的高低距离配置,希望能创造出一个可以让大家相遇、发现和辨识的场所。

Z:作为在台湾成长、伦敦生活十余年的艺术家,你的作品经常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此次在东京展出,这三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如何在你的创作中交织?S: 比较有感的是台湾成长这个部分,来来回回几次好像可以看出为什么总是努力的在收敛颜色,或是能在现有的材料做出有趣的零件组装,似乎是这个土地上生存者的能力。

Z:留意到你把展览将空间分为不同区域,如幸运饼干、御神籤等带有占卜性质的元素,同时又有「休憩」、「暂停按钮」等指向日常的作品,甚至在《Promenade Along the Time》中,你创造了「被困于生命之轮」的视觉隐喻。这种神圣与世俗的并置,反映了你对当代生活中哪些观察?S:我想要反映出在亚洲感受到的仓促忙碌和焦虑不安,真心希望不同阶段、阶层的每个人都拥有好好休息的能力。对我来说神圣和世俗并没有明确的分野,特别是我们总在不安时寻求宗教和占卜的帮助,将希望寄託在神秘力量。

Z:你认为作品中哪些元素特别能与日本观众产生共鸣?S:其实每次到异地展览时都会好玩做一些回应当地观众的作品,像在德国驻村时做了当地啤酒厂的铝製篮子和玻璃的德国结麵包。这次製作了可爱的粉红系球体滚落在展间一角,也有长出熊耳朵的《Berry Bear 》,作为展览尾声的彩蛋。
Z:承上题,你的作品同时展现了对全球化机制的敏感度,以及对特定地方记忆的珍视。在当今艺术界越来越强调「全球语言」的背景下,你如何看待保持作品中的文化特殊性与可辨识性的重要性?S:就像各个新建成的国际城市越来越趋于一致。我认为一个城市,越是有文化可以回溯的痕迹和保留下的建筑越是迷人。我在暑假时去了罗马一趟,记得在四十度下的烈日中行走,走过大半城市都是倾颓的遗迹,瞬间就好像回到千年之前的不可思议。作品也许也是和城市一样吧,一味地追求新颖和流行语彙会导向高度的同质性。正是在全球趋于一体化的时候,不同的思维越可以提供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Z:展览标题「When an Encounter Takes Place」暗示了相遇的偶然性,但你的创作却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在这个充满算法与预设路径的时代,你如何看待真正的「相遇」的可能性?S:其实一旦走出萤幕、社群媒体和舒适圈圈,真实的世界还是充满各式各样的相遇的,推荐大家出走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