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你的各種情緒都有共鳴?M+ 希克藏品「心靈圖景」展覽像 EMO 日記,用藝術與你訴說心事
Source:https://ztylez.com/art/exhibition/2025/09/05/329369/
Author:Louyi Wong
Share:
情緒如有雷同,實屬共鳴!走進 M+ 希克展廳的瞬間,你會發現「心靈」並非一個抽象的名詞,而是被藝術家們以色彩、材質、姿態一一捕捉下來的鮮活風景。本年第三回「M+ 希克藏品:心靈圖景」展覽,如同一把打開中國當代藝術家內心世界的鑰匙,邀請觀眾以嶄新視角探索藝術家們在 1990 年代中期至 2010 年代這段社會急劇變遷時期的情感歷程。有別於以往強調歷史脈絡的展覽,這次策展團隊大膽突破,以情感為經緯,編織出一幅細膩多彩的心靈地圖,簡直是 EMO 手冊!

當中國加快融入全球化浪潮,經濟騰飛與價值觀轉變相互碰撞之際,藝術家們如何用畫筆、鏡頭和雕塑捕捉那些難以言表的情緒?快樂的表面下是否藏著對消費主義的焦慮?質疑與懷疑如何成為創作的動力?展覽匯集三十八位藝術家的作品 —— 從岳敏君的標誌性笑臉、劉韡的抽象城市景觀到李傑的日常物件裝置,每一件作品都是藝術家與時代對話的情感結晶,邀請我們一同踏上這場穿越情感光譜的視覺之旅。


在「甚麼是真正的快樂?」展區,俸正傑的《生命如花第 1 號》(上圖右)用鮮豔飽和的色彩描繪著一張笑靨如花的面孔,瞬間抓住觀眾的目光。然而,當你駐足細看,會發現這些笑容背後似乎藏著一絲空洞與茫然。這是一個關於消費主義盛行的視覺隱喻 —— 當物質豐富成為衡量幸福的標準,我們的身份認同與情感表達是否也被商品化了?
另一邊,余友涵的《毛主席在韶山和農民交談》(上圖左)則以鮮明的波普藝術風格,將革命領袖與商業符號並置,讓觀眾思考理想主義熱情與當代消費文化的複雜交織。這些作品提出了一個尖銳問題:在閃爍的霓虹燈下,我們真的比以前更快樂嗎?

「焦慮可轉化為創造力嗎?」展區呈現了藝術家如何將不安與困惑轉化為創意表達。王晉的《叩門》(下圖左)和《冰 · 96 中原》(下圖右)以冰做媒介的行為藝術,捕捉了 1990 年代中國快速變革中人們的脆弱感與不確定性。

而趙半狄與熊貓的系列作品(下圖),則以幽默的方式處理社會轉型帶來的身份焦慮,他與毛絨熊貓玩偶的對話,既是個人的自嘲,也是對那個時代集體經驗的反思。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闞萱的《闞萱 哎!》單頻道錄像,藝術家反覆喊叫自己的名字,直到聲音嘶啞,這種近乎原始的情緒宣洩,直接而有力地表達了面對快速變化世界時的困惑與倔強。這些作品證明,當焦慮被正視而非逃避,它可以成為最具爆發力的創造源泉。


在紛擾的外部世界中,「平靜是甚麼模樣?」展區提供了一片寧靜的避風港。邱世華的《無題》和《無題(海)》(上圖右)以幾乎全白的畫面,僅靠微妙的筆觸變化創造出如霧如幻的景象,引導觀眾放慢腳步,進入冥想般的觀看體驗。陳光武的書法作品(上圖左)則將傳統文字拆解成純粹的線條,使文化符號回歸本源的形式美。
這些作品展示了另一種面對變革的方式 —— 不是通過激烈表達,而是以內省和沉思達到心靈的安寧。在信息爆炸和快節奏生活的今天,這種藝術表達方式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共鳴力,提醒我們平靜本身也是一種力量。


「質疑也是一種力量?」展區展示了藝術家如何運用機智和幽默挑戰既定秩序。顏磊與洪浩的《1997 年卡塞爾文獻展邀請信》(上圖左)是一封偽造的國際藝術展邀請函,以詼諧方式揭示全球藝術體系中的不平等權力關係。
劉韡的《紫氣 IV 4-8》以迷幻抽象的城市景觀,質疑快速城市化背後的真實與虛幻,而他的《別碰!》(上圖右)則以可食用牛皮狗咬膠重塑著名建築,以嘲諷方式挑戰文化權威。這些作品提醒我們,質疑不僅是一種批判態度,更是推動創新思考的催化劑,藝術家的犀利視角能夠揭示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荒謬之處。



在此部分中,憂傷化作靈感之源。透過藝術家細膩的風格與內斂的表現手法,作品隱隱流 露出哀傷和孤寂之感。它們既源自藝術家的自我觀照,也捕捉了生活中的吉光片羽,讓觀 眾從中窺見生命動人的堅韌之處。

岳敏君的《公元 2000 年》(下圖)二十五個人形雕塑用一張張笑靨如花的面孔,瞬間抓住觀眾的目光。每個雕塑高約一公尺八,全都是黃皮膚、中等身形的男性,面容、姿勢和服飾全部都一模一樣;國字臉、閉著眼,張開血紅色的嘴巴,露齒大笑、笑容非常誇張,但是大笑背後的原因卻沒有人知道。藝術家運用塑膠彩、聚酯纖維和玻璃纖維等材料製作,並放在全部背對窗戶,如同兵馬俑一樣一行一行整齊排列,再加上那種皮笑肉不笑的詭異表情,令作品的整體氣氛充滿著壓迫感和不安感。

艾未未的裝置作品《碎片》(2005 年)(下圖)以鐵梨木製作,高 4.9 米、長 8.7 米、闊 6.5 米,呈現如「叢林」的形態,由十一棵無根、無葉的粗壯樹幹組成。靠近觀察可見,樹幹與樹枝由古廟樑柱及家具殘件拼接而成,榫口與木條固定,旁邊擺放中式木桌與木凳,似自然生長其中。作品象徵中國傳統文化的碎片,樹幹中的紋路、雕花與磨損痕跡記錄歲月痕跡。俯瞰「叢林」,輪廓似中國版圖,最高樹標記北京位置。藝術家透過傳統木工技術,重構文化碎片,探索新舊文化間的對話與可能性。

陽江組合的裝置作品《書法花園》(2004年)(下圖)以假桃花樹、木橋、水墨紙本等元素,重構水墨畫中的桃花源景象,挑戰書法的高雅與權威形象。木橋下堆滿書法紙張,色彩斑斕,墨跡模糊,隨橋底的震動如流水般流動,旁邊的電視機實時播放紙堆的影像,增添動感。花園內五棵假桃花樹分布,樹幹細長,枝頭點綴粉紅桃花,營造自然情境;園中還設有白色瀑布山《瀑布》(2003年),以宣紙、蠟和金屬支架構成,呈現凝固的冰瀑效果。觀眾可自由穿梭其中,體驗書法與自然的對話,感受反傳統的自由精神。

「M+ 希克藏品:心靈圖景」展覽超越了簡單的藝術史敘事,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情感的透鏡,通過藝術作品探索人性的多元面貌。它不僅展示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豐富性,更揭示了藝術如何成為記錄人類情感體驗的強大媒介。在這個過程中,觀眾不僅是旁觀者,更成為情感共鳴的參與者,與遠隔時空的藝術家們展開一場心靈對話。

M+ 希克藏品:心靈圖景日期:2025 年 8 月 22 日起地點: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 38 號 M+ 二樓希克展廳
0.1134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