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艺术三月】直击 Art Basel 2025 盛况!为你综合 6 大展区 × 精选亮点的终极指南!
来源:https://ztylez.com/art/artnews/2025/03/26/289988/
作者:Louyi Wong
分享:
最瞩目的年度艺术盛事 —— 国际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重磅回归!今年展场横跨 42 个国家地区、云集 240 多间顶级艺廊,于今日正式揭幕。六大主题展区将带你穿梭于当代艺术丛林,从巨型装置、数码艺术、新锐创作到大师经典,一场视觉与灵感的飨宴即将展开!
六大主题展区,分为「亚洲视野 Insights」、「艺术探新 Dicoveries」、「策展角落 Kabinett」、「艺廊荟萃 Galleries」和「艺聚空间 Encounters 」,当中的必看重点也不少,如「艺廊荟萃 Galleries」中就汇聚 200 间世界顶级艺廊,重点呈现纺织艺术创新;「艺聚空间 Encounters 」就带来 17 件震撼大型装置(还有一件作品属场外展品,被放置在太古广场),吸引了不少在场观众与作品打卡外,亦邀请大家一同探索文化共鸣与数位未来。

而今年的「艺聚空间」以「As the World Turns」为主题,由策展人 Alexie Glass-Kantor 精心策划了四个独特主题展区:「历程」、「转化」、「交汇」和「根源」,透过大型装置艺术作品,探索人类相遇的循环本质,以及定义我们存在的细微转变。现在就抢先为大家带来「艺聚空间」中最吸睛的 17 件震撼大型装置作品,相信必定能让大家大饱眼福!



来自巴丹群岛的艺术家 Pacita Abad 和其侄子 Pio Abad 合力制作的大型装置 ——《The Sky is the Limit》,以震撼的姿态重现。这件创作透过一系列悬挂式布面,打破了传统展览的平面局限,当中更运用了其标誌性的缝压凸纹布(Trapunto)绘画技法,将布料垫高製造立体效果,呈现出波澜壮阔的视觉张力。
每幅画作都讲述着蜕变的故事,如:《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以蜡染和扎染图案反映她与传统材料和社区的深入互动;《Fly Into a Rage》将绝望转化为抽象,回应个人和政治上的动盪;而《The Sky is the Limit》则通过精緻的装饰和鲜艳的色彩散发出无边的乐观。
作品中充满活力的色彩和图案,洋溢着欢乐、反抗和团结的氛围,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多元文化的生命经历,更展现了他们二人对突破艺术界限的不懈追求;而观众漫步其中,彷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梦幻空间,印证了展品标题所传达的无限寓意,邀请观众探索自我认同、迁移和创造力的复杂层面。


Betty Muffler 的画作凝聚了其一生的坚韧、文化智慧与疗癒力量。作为 APY 地区 lwantja Arts 艺术中心的资深艺术家和备受尊敬的传统治疗师(Ngangkari),Muffler 将个入历史转化为私密而普世的艺术表达,以大型单色调装置重新诠释传统疗癒仪式。
作品灵感来自艺术家在 Iwantja Arts 工作时,与当地社群的深度连结,将原住民传统治疗师的智慧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如开放式结构的设计和她所在社区的建筑特色异曲同工。而巨型装置以黑白为主调,在展场中央构建出一个神秘空间,节奏感强烈的标记展现了人、土地与精神之间的联繫。Muffler 的艺术传递着亲情的力量,诉说着原住民土地的永恆存在,长现希望与重生的愿景;通过画中的线条与姿态,Muffler 邀请观众思考关怀、尊重和原住民智慧的永恆力量。


印尼艺术家达菲.林加尔携手建筑师安德拉.马丁第二次合作,带来令人惊艳的跨界之作,也是绘画与建筑之间的一场动态对话,图像与结构在平衡与张力的交替中相互碰撞。
这件木质结构装置巧妙融合了建筑与艺术的语彙,塑造出这不追求解决方案、而是采纳相互依存的装置。在开放的建筑框架下,一些小型作品都被融入到木製结构中,彼此支撑、彼此依赖。在压迫与平衡互动之下,反映了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繫 —— 建筑不仅仅是绘画的容器,而是与之共生。
作品以动态的张力结构为核心,创造出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场域。观众穿行其间,彷佛置身于一场建筑与艺术的辩证之中。林加尔标誌性的图像语言与马丁的建筑美学在此处完美交融,形成一种新的视觉韵律。作品不仅展现了两位创作者对空间的深刻理解,建筑空间和图像空间之间的界限被逐渐消解,更挑战了人们对于建筑空间与艺术界限的固有认知。


艺术家 Nadia Hernandez 以其委内瑞拉文化传统和流散的经历为基础,《El Segundo Verso》是一场关于记忆与身份的视听盛宴。
这件多媒体装置巧妙结合了碎片化的文化符号,透过声音艺术及动态影像,编织出一幅跨越地域的叙事图景,打造了一件双面大型装置。艺术家将日常物件转化为文化抗争的象征,观众漫步其中,耳边迴盪着各种声音片段:既有挣扎的呼喊,也有欢庆的笑声。Hernández 以诗意的手法重构离散经验,在政治性与抒情性之间找到微妙平衡,创造出一个邀请观众深度思考与共鸣的沉浸式空间。通过作品的动态互动,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空间,去思考记忆、迁移和归属如何塑造我们共同的人性。她的作品不仅颂扬文化的存续,更是对故事作为抵抗与再生力量的诗意沉思。



英国艺术家  Liam Gillick 以彩虹光谱打造的社交平台,成为展场内最热门的打卡点。
这七组色彩斑斓的建筑结构,既是休憩空间,也是对话平台;而 Gillick 也巧妙地运用建筑语彙,探讨公共空间如何影响人际互动。然而,光线在不同时段穿透色彩结构,在地面形成流动的光影,暗示着社会对话的流动性与可能性。这件作品挑战了传统会议空间的框架,提供一个更开放、更自由的交流场域。


香港艺术家何恩怀历时三年创作,以其独特的建筑语彙引人注目 —— 这件源自对九宫格建筑改造的大型装置,透过精密的镭射切割与机械加工,将现代主义的理性美学推向极致。
作品呈现出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几何结构,挑战观者对秩序与混沌的既定认知。何恩怀巧妙地将建筑元素抽象化,创造出一个既严谨又充满诗意的思考空间,对现代主义理想及其当代意义的探索,通过更为模糊、流动的形式,重新想像建筑设计的结构清晰性。观众在其中穿行,彷佛置身于一场关于历史记忆与当代思潮的哲学对话中,重新审视我们与建筑环境的关係。


日本艺术家广直高以一件 25 英尺巨幅布面作品《The Swimmer》,为观众揭开了一场关于物质与存在的哲学对话,作品不只是一幅画,更是一场持续进行的行为艺术实验。
艺术家以独特的表演性技法,在画布上留下游动的轨迹:墨染、油彩和各种物料在布面上挥洒,彷佛游者在不稳定的海洋中挣扎前行,点和笔触成为锚点,是他在浩渺画布中寻找自我定位的锚点。观众面对这幅庞大的作品,彷佛亲临一场关于人类生存状态的视觉沉思。广直高将绘画、表演和物质性完美融合,创造出一个令人深思的当代寓言,令人深入思考物质性、当试、以及那些塑造我们的无形暗流。


土耳其艺术家 Hayal Pozanti 将生物形态的视觉语言扩展为一个完全沉浸式的雕塑环境,塑造了一个由符号、传统与未来交织的空间,让色彩、形式与反射在此如梦如幻地交融。
作品以镜面抛光的材质打造出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生物形态空间,并巧妙运用类似阿米巴原虫的有机形态,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语彙。作品表面的镜面效果不仅反射周遭环境,更营造出一种流动的时空感。艺术家透过这些抽象符号,建构出一个介于现实与想像之间的宇宙,暗示着人类与自然、科技与生命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係。



上海艺术家陆扬以其最新作品《独生独死 – 创造者》,挑战了传统展示空间的界限。这件融合「店面」概念的装置艺术,巧妙结合了零售空间与数位艺术的双重属性,创造出一个介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暧昧地带。
作品将 DOKU(虚拟和艺术化身)的概念融入实体空间,受快闪零售美学的启发,这件装置艺术将购买行为转化为一场充满机遇的游戏,虚拟艺术家独生独死生成的艺术品被隐藏在「盲盒」之中。买家与未知互动,质疑艺术价值、作者身份与交换行为。陆扬透过这种新型态的展示方式,探讨了艺术价值在数位时代的流动性,以及科技如何重塑我们对艺术和商业的认知。这是一场关于当代消费文化、虚拟实境与艺术本质的前卫对话。


我们该如何应对被制度操控的个人和集体回忆?在被半透明门帘划分的装置体现了如仓库或洗车场般的工业空间,象征着塑造记忆和身份的基础建设,探索生活经验与文化记忆的边界。
越裔艺术家艾莉森 · 阮带来了一件结合影像、声音与装置的多媒体作品,巧妙地运用了 Matthew Nguyen 的诗作《Cu》和一个虚构的新创公司《Aisle 9》作为叙事框架,而在展示空间中,每个环节都暗藏着对文化记忆的深层思考,而艺术家透过声音装置、视觉投影和互动体验,创造出一个介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叙事空间,引导观众思考在数位时代中,个人记忆如何被科技改写与重构。


德国艺术家乔恩 · 拉夫曼以其最新数位装置《信号衰减》,呈现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集体记忆的前卫实验。这件作品巧妙运用了 MTV 时代的影像素材,通过 AI 技术重新编织,创造出一个介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叙事空间。
观众步入装置中,立即被捲入一场关于数据衰减与记忆重构的视听体验。作品探讨了当代社会中,数位平台如何操纵和重塑我们的集体记忆。拉夫曼透过不断循环、变形的影像序列,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中,真实与虚拟之间日益模糊的界限。

上海艺术家王业丰以一件极具未来感的 LED 装置《沙漠花园》,由上海玻璃博物馆特别支持,巧妙结合了透明玻璃与数位投影技术,创造出一个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魅惑园境。
艺术家借鉴了自己在戈壁沙漠的旅程,融合了数码和物质元素,模糊了虚拟与感知之间的界限。沙漠。常被想像为空旷之地的场所,成为了一个适应、想像和流动可能性的张力空间;而摇曳的花朵,则是王业丰作品中反覆出现的主题,象征着脆弱与持久。它存在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却又繫于荒芜的土地之上。作品彷佛将观众带入一个人类与非人类、虚拟与实体界限消融的世界,透过层层迭迭的玻璃构造,光影在空间中游移,呈现出植物生长的律动,探索归属感与疏离感之间的张力的虚拟世界。



来自澳洲梅尔维尔岛的提维族艺术家 Pedro Wonaeamirri,出生于梅尔维尔岛的 Pirlangimpi,有着扎根于 White Cockatoo 的血脉,因此创造出融合了传统 Pukumani 仪式元素的作品,以四色为基调,在铁木材质上展开了一场视觉诗篇。
这些巨大的铁木雕塑是哀悼仪式(Pukumani)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源自艺术家所属的 White Cockatoo 氏族祖传仪式,隐喻着血统、亲属关係和与土地的深层联繫。但艺术家突破了传统形式的局限,将古老的图腾转化为富有当代语彙的视觉符号。观众在其中不仅能感受到提维族的文化底蕴,更能体会原住民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创新演绎,见证了传统智慧在当代艺术中的重生。


格鲁吉亚艺术家瓦吉科·恰奇亚尼的《天空之下》在Art Basel 2025引人深思。这件创作于2021年的水景装置,以流动的水体为媒介,探讨了流亡、创伤与记忆的复杂交织。
作品中缓慢爬行的生物投影与波动的水面相互辉映,创造出一种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诗意空间。恰奇亚尼巧妙运用光影和水的流动,呈现出一种关于离散与归属的深刻隐喻。观众在作品前驻足时,彷佛也成为了这场关于历史、记忆与身份对话的参与者,见证着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的微妙交融。


韩国艺术家许智慧的大型悬挂装置作品以其独特的存在感,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这些看似轻盈飘浮的纸质雕塑,诉说着物质转化的动人故事 —— 废弃的书籍、报纸在艺术家巧手下重获新生,与天然草药的气息交织,创造出介于永恆与瞬逝之间的诗意空间。
每一件悬浮的作品都像一个浮游的记忆碎片,在展厅的光影中婆娑起舞。许智慧以其深厚的雕塑造诣,将废弃物转化为层次丰富的艺术语言,不仅展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技法,更唤起观众对可持续艺术创作的深度思考。这些作品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物质、记忆与时间的哲学对话。


艺术家陈丽云带来了横跨二十年的集大成之作,融合了现场表演「Questioning the Line」与持续进行的「Beyond the Surface」两大系列的装置作品,以 24 件可穿戴的纸质杂誌为基础,挑战了传统展示的界限。
作品灵感源自波赫士的文学世界,通过表演性的穿戴过程,将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叙事。观众不仅可以观看,更被邀请参与这场关于人与自然、语言与地域之间的对话。陈丽云巧妙地将纸媒转化为动态装置,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跨媒体空间,挑战观众重新思考我们与故事的关係。


澳洲艺术家 Gemma Smith 带来了一件挑战传统观看方式的大型装置《阴影画作》。这件作品延续了她过去二十余年对抽象艺术的深入探索,但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诠释了形体与空间的关係。
作品透过精心设计的层次结构,在展场中创造出一个流动的视觉场域。Smith 巧妙运用了不同的几何形态和色彩层次,让观众在移动时能体验到不断变化的视觉效果。每个角度都呈现出新的构图可能,彷佛一场永无止境的视觉探索。这是一次关于感知极限的实验,挑战了我们对于固定性与确定性的既有认知。

Art Basel 2025 日期:2025 年 3 月 28 – 30 日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